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基于核心素养构建思辨语文课堂以父亲树林和鸟

来源:语言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有人说过,如果把课程视为书本,孩子们可能会成为书呆子,如果把课程视为整个世界,孩子们可能会拥有驾驭世界的力量。为此,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致力建构丰富的“课程图谱”

有人说过,如果把课程视为书本,孩子们可能会成为书呆子,如果把课程视为整个世界,孩子们可能会拥有驾驭世界的力量。为此,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致力建构丰富的“课程图谱”已成必然。如何改变当今课程的碎片化格局,通过盘活资源,加强学科间的统整、学科与活动的统整,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我以《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为例,谈“如何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思辨性语文课堂”的几点教学新主张。

“思辨”是思考、辨析的意思。思辨语文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思辨观念而形成的语文学习方式与教学形态,构建思辨性的语文课堂,是在以儿童语言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基础上启迪思维,指向儿童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以学启思,以思促学,学与思相辅相成”是构建思辨性语文课堂的关键所在,它强调学习中学生的独立自主,以个性的思考介入语文学习,强调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在学生、教师、文本、生活的积极互动中,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理出学生已有的经验或认知,设置明确的教学步骤或环节,为学生搭建一个积极对话的空间与平台,支持学生有效进行语言理解与运用,从而达到学思并举。

一、 融合生活,唤醒情感共鸣

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广阔了。”我们不能只是唯教材地教,而忽视了文本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远离生活,文本就没了灵魂,没了血肉。因此,在深耕教材的同时应把握育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二度开发,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域。在教学《父亲、树林和鸟》这篇文章之前,我先挖掘出社会上依旧存在并且广受媒体关注的环保话题:目前,世界上有一部分的生态猎人,他们用猎枪帮助并维持着生态的平衡问题,而有一部分猎人相反地在残忍地猎杀动物,当被问及猎杀野生动物的动机时,他们还大言不惭地说这么做是在保护环境,防止某些动物过度繁殖。那么猎人是在以手中猎枪维护生态平衡?或者猎人的猎杀正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在课前的精彩五分钟环节,我让担任新闻播报的同学进行相关的新闻报道,通过两组不同的画面和文字,引导孩子去关心生存环境、自然与生命等问题,通过感官认知与思维的唤醒,有效地引发其思辨的兴趣,激荡起文本与学生情感的共鸣。

二、 以疑促思,找准思辨入口

“思辨,在思想中;思辨,在聆听中”这是我对思辨语文课堂学习的深层感悟,思辨语文课堂就是从“疑”开始的,首先要教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于无疑处生疑。《父亲、树林和鸟》一文,我们就从“父亲到底是不是猎人”这个具体问题作为学习的“切入点”,孩子们奔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深处,他们的学习就这样自然真实地发生。整堂课上,孩子们围绕着这个问题而展开了思考、合作、交流、对话、倾听等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不仅仅站在“倾听者”“欣赏者”的姿态学习,还是站在“解读者”“审思者”的姿态进行深度的语文学习。

三、 搭设支架,解决思维难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认为,儿童解决问题的已有水平和教师教学目标中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存在着距离。因此,我们要善于在学生文本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搭设“脚手架”,让学生在言语理解、情感体验思维、启迪等方面得到提升。《父亲、树林和鸟》一课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是好奇、怀疑、审慎,通过质疑与求证、对话与反思的学习过程,从而达到语言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提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预见及去除学生学习前可能存在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性的思维障碍,根据学情实际,最大限度地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思维的阻塞点上搭设“支架”,让学生在掌握文本内容的同时,也受到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的训练。

(一)搭在文本解读的困惑点

因为学生的阅历、知识、经验、思维品质等原因,其对文本理解难以一步到位,在关键节点上可能会陷入困境。教学《父亲、树林和鸟》一课,要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不同观点展开论述,那么就要认真阅读课文,从文本中寻找相关的信息为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为了培养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且内化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完成一个“从文本到思维再到语言”的学习过程,我在关键处为学生搭设一个“脚手架”,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通过发散性的思维,采用图文结合进行梳理和概括,以便于学生能做到要点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文章来源:《语言研究》 网址: http://www.yyyjzzs.cn/qikandaodu/2021/0225/685.html



上一篇:地方本科院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
下一篇: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进展与前沿基于文献计

语言研究投稿 | 语言研究编辑部| 语言研究版面费 | 语言研究论文发表 | 语言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语言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