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斟酌词句培养语感(2)

来源:语言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自然景观”为主题。大部分内容都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如学习《观潮》一课时,文章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美”的片段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自然景观”为主题。大部分内容都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如学习《观潮》一课时,文章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美”的片段,使读者如见其声,如临其境——大潮来临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此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阔、雄奇的景象。孩子们被眼前钱塘潮铺天盖地的气势所震撼。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动人心魄的文字有了更真实的、更逼真的感受,点燃了学生朗读文本的兴趣与热情,观赏钱塘潮之磅礴,品读观潮一文语言的美妙之处。使学生沉浸文本,久久回味。

又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以神话故事为主题,意在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情趣盎然、无比奇妙。通过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读文懂得为人类造福。其中《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课文中第一段详细描述了水神共工打败仗,撞倒了不周山后,天地间发生的可怕的变化:天塌地陷,日月星辰向西移去,大地裂开,山林大火昼夜燃烧,地上一片汪洋,各种猛兽残害人类。如何理解感悟句子中的词语,使得学生能够披文入境?教师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中所描述的画面,展现富有神话色彩的动画,配以各种惊心动魄的声响:天地塌陷的巨响,大水喷涌的声响,种种动物的叫声,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直观形象的画面中,学生感同身受,对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够迎刃而解。观看视频,朗读文本——人类所面临世界末日的水深火热的生活浮现于字里行间,历历在目。孩子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神话故事的艺术魅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语感

品词析句,感知品味语言应尽量避免孤立地理解词义或句子的含义,可联系具体的语境,或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生活感悟,唤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共鸣与联想,使得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情意,所描述的情境……使得所要理解的词句由远而近,由近而真,由真而亲,化难为易,产生个性化解读。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这篇课文描写了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文章中写景抒情,引人入胜,语言生动优美,准确用词,表达恰到好处。文中的一些语段给予读者深刻的记忆,如“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教学时,我带着孩子们抓住重点词语“封”和“浸”体味作者用词的巧妙,引导孩子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封”和“浸”的含义,一个“封”字使有的同学联想到瓶盖密封时的样子,由此可见,树叶的浓密程度,“封”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树叶遮天蔽日,密不透风,似乎找不着一点儿空隙。夏天树木葱茏,绿意盎然的画面尽入眼帘。“浸”字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如联想到茶叶浸泡水中,被水渗入,覆盖时的状态。接着结合课件的演示逼真、直观地感悟整个森林被浸泡在乳白色浓雾里的情景,体会到一个“浸”字如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雾大林密的特点。接着,在理解感悟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文本。由此,在教学中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用词要准确,注重学生的朗读”。

作家梁实秋认为:“语言教育的追求如果停留在适合日常生活工作之用的‘清通’上,这样的追求是缺乏‘境界’的。它突出语言文字工具性的同时忽视了其充满魅力的人文内涵。”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落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语言的品味,并关注斟词酌句之中对于提高语言运用艺术的价值。欣赏文学作品,自然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细心体味语言千锤百炼之后的文学之美,能使学生分析、鉴赏、感悟语言的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对语感的培养来说,具有不容小觑的推动的力量。品读之余,让人回味无穷,再通过写作技巧的模仿借鉴,学以致用,进行自身的语言实践,能更深刻地品味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小学语文中年级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在阅读方面,学生应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以人为本,关注文中的重点段落,重点词句,多读多思,尊重个性化阅读,引导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极为重要。重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中年级阅读教学中需不断深究的教学重难点。“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文不离旨”,引导学生品析词句,以读促情,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将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文章来源:《语言研究》 网址: http://www.yyyjzzs.cn/qikandaodu/2021/0622/996.html



上一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下一篇: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效果的

语言研究投稿 | 语言研究编辑部| 语言研究版面费 | 语言研究论文发表 | 语言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语言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