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植根思维沃土生长言语能力(2)

来源:语言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将文本中蕴藏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个体意识之中,需要借助适切的方法,问题过于琐碎或者抽象,都会影响学生认知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由难

将文本中蕴藏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个体意识之中,需要借助适切的方法,问题过于琐碎或者抽象,都会影响学生认知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由难到易、从繁到简的思维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转换,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这种层面上的转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内在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第1自然段中“从香山归来……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时,教师应放弃琐碎的分析,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组织学生在阅读中探寻哪些语句描写了儿童,并思考这些语句与我们平时的语句有着怎样的不同。这样学生就会将关注力聚焦在作者采用的比喻手法所形成的生动形象上,就能深刻理解、感知“挤”“飞涌”等核心词语。

阅读教学本身就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只有在等待、唤醒的过程中,才能引发学生内在思维的自主构建,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拓展思维容量,让语言实践活动无限增值

1.在贯通全文中整体构建

阅读教学设计富有思维价值的核心问题,要基于文本的整体内容和目标进行,要努力避免对文本支离破碎的分解。任何一篇文本,自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仅仅局限在一个片段和层面,就会严重削弱对文本的整体性感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通过一条鲜明的主线来构建教学,在贯通整篇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情感的认知和升华。

如《爱如茉莉》是一篇人文气息浓厚的课文,父母之间的浓郁亲情就流淌在不着痕迹的字里行间,尤其是文中很多细节的前后照应,值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遵循作者的创作思路,感受作者在谋篇布局时的匠心独运;另一方面,也需要前后通达,将其中所有的细节有机串联,引导学生在对比和联想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如爸爸的眼睛“布满血丝”,而妈妈反而是“清醒含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在探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到爸爸为了照顾妈妈不忍休息,故而显得憔悴;而妈妈为了不惊动爸爸,保持不动,却感到一种人生的幸福和恬静。这种无法言语之爱,深化了学生的感悟与体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在对比鉴赏中体悟意蕴

阅读中的感悟是对阅读素材本身价值的个体性、自主性的理解,教师既要关注生命个体的独特体验,也要将其视为一个丰富的认知体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挖掘出潜在的价值,实现对价值的深度赏析。

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时,很多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关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试图让学生感知诗歌所蕴含的“任何事物发展都是无法阻挡”的深刻含义。事实上,凭借当下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想真正理解这一含义并非易事。教师应引导学生先从诗歌的前两句入手,着力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来到此处,没有遇到的是什么,遇到的又是什么?让学生意识到诗人虽然经历了未见主人的失落,但又体验了“红杏出墙”的惊喜。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诗人是走进院内看到“满园春色”好,还是遇到这一枝出墙的“红杏”好呢?引发学生运用对比,想象诗歌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画面。

言语能力和思维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都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内在思维的体验,引导学生在深入感悟与思考、熏陶与启迪中享受乐趣,发展语言,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提升。

文章来源:《语言研究》 网址: http://www.yyyjzzs.cn/qikandaodu/2021/0307/727.html



上一篇:语言积累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巧嵌诗文丰厚积累以咏柳为例谈古诗教学

语言研究投稿 | 语言研究编辑部| 语言研究版面费 | 语言研究论文发表 | 语言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语言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