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语言,社会性别和性别气质指南》评介

来源:语言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引言语言与社会性别研究一直以来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性别不是语言研究中孤立的变量(陈薇,2014)。性别气质与社会性别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在探讨语言和社会

1 引言 语言与社会性别研究一直以来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性别不是语言研究中孤立的变量(陈薇,2014)。性别气质与社会性别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在探讨语言和社会性别的时候,这一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自Victor Seidler的专著《重新发现男性气质——推理、语言和性别气质》(Rediscovering Masculinity: Reason, Language and Sexuality)(1989)出版以来,语言、社会性别和性别气质的研究著作就层出不穷。进入21世纪,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语言和性别气质》(Language and Sexuality)(2003);剑桥大学出版了《语言、性别气质、叙事——奥瑞斯提亚》(Language, Sexuality, Narrative: The Oresteia)(2004);劳特利奇出版社(Routledge)推出了《语言和性别气质读者》(The language and Sexuality)(2006)。自2010年以来,麦克米兰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推出了《语言和性别气质政治学——以色列的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者》(Language and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Lesbians and Gays in Israel)(2010),两年后其又出版了《语言、性别和社会结构——性别气质话语分析》(Language, Sex and Social Structure: Analyzing Discourses of Sexuality)(2012);劳特利奇出版社又推出了《性别气质的语言表现》(The Languages of Sexuality)(2011)。 这一现象有助于语言研究主题的丰富。从上世纪到本世纪以来,这些著作的出现体现了研究者突破了社会性别研究的传统二分法,更加注重多样性别气质,继而开始关注其语言表现,逐渐实现了语言、社会性别和性别气质的三维互动。在这一趋势下,布莱克韦尔(Wiley Blackwell)推出《语言、社会性别和性别气质手册》(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Gender, and Sexuality,以下简称“手册”)。 2 主要内容 《手册》正文共645页(除去“索引”),共32章,按照讨论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标题为“理论和历史”共三章,收录三篇文章。第一章主要讨论的是语言、社会性别和性别气质研究的理论基础——女性主义。文章根据差异女性主义、批判女性主义和酷儿女性主义三大女性主义主体为顺序介绍了这些理论框架是如何影响语言、社会性别和性别气质研究的;第二章主要围绕社会性别不平等的有效介入,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人类学等角度来讨论;第三章围绕“性欲如何通过语言,暗示等表现出来”回顾学者对这一议题的研究。 《手册》第二部分题为“方法”。本部分主要介绍语言、社会性别和性别气质研究的方法,共收录六篇文章。第四章主要从语言变体的角度讨论了社会性别和语言的关系;第五章从社会语音学的角度讨论了语音和社会性别(或性别气质)之间的联系,指出社会性别在社会语音学的进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六章主要介绍了语言和社会性别民族志学研究方法,并指出这一方法的利和弊;第七章作者结合实例介绍了语言和社会性别研究的会话分析方法,作者指出会话分析为研究者提供了分析框架和方法论,同时也提供了实证结果;第八章结合语言实例主要介绍用成员范畴化分析(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analysis)方法研究社会性别;第九章介绍并评价了当前社会性别和语言研究的女性主义批评话语分析方法。 《手册》第三部分分为四章。第十章主要回顾了前人对语言和性别身份的研究,作者对“性别”、“社会性别”、“性取向”、“性别身份”等概念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最后指出语言和性别身份研究理论和方法新见解主要来源于文化研究和酷儿理论(queer theory),并且这一领域的研究需要一个精确地语言变体模型;第十一章作者介绍了关于语言和社会性别的研究中标准和非标准社会性别身份的转变,包括“语言偏离”的言语模式,其中作者谈到了酷儿群体(queers)的语言特点等;第十二章主要综述了语言和男性气质研究的理论探讨,主要包括统治性男性气质、表演论和其他后结构主义阐释等;第十三章作者描绘了酷儿的理论建构体,之后回顾了语言、社会性别和性别气质研究的探讨,特别关注了其中的男性气质这一话题,并勾勒酷儿研究的未来。 《手册》第四部分共收录四篇文章,主要探讨语言、社会性别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第十四章主要讨论了语言和社会性别表征中的意识形态差异;第十五章讨论了话语中社会性别意识形态在语言人类学的发展并结合汤加岛国的传统社会文化分析了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第十五章探讨了语言、社会性别和性别气质研究从语言学中的语义学和语用学汲取理念及其对意义建构的意识形态研究的启发;第十六章主要从种族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性别和种族间的关系。 《手册》第五部分从全球化和跨文化的角度考察了不同国家或地区语言和社会性别的研究,共四篇文章。其中第十八章介绍了波兰的语言和社会性别研究状况,包括历史背景、当前研究主题、波兰男女交际风格等;第十九章从历史话语(historical discourse)的角度介绍了日本女性的语言特点,谈论了日本女性语言的意识形态、指示性和元语言;第二十章主要回顾了语言和社会性别在阿拉伯语国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东和北非地区,作者介绍了变体社会语言学范式下该语言社区语言和社会性别的关系;第二十一章主要回顾了巴西地区的语言和社会性别的研究状况。 《手册》第六部分主要讨论了语言和社会性别的领域和机构,共收录六篇文章。其中,第二十二章主要讨论了工作场所中语言和社会性别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性别对包括谈话在内的工作场所行为有影响这一点是不可置否的;第二十三章作者从法律的角度探讨了性暴力这一话题,考察了庭审话语中的针对女性性暴力的语言表现;第二十四章主要探讨的是教育语境中的语言和社会性别。第二十五章主要探讨了家庭语境中社会性别和家庭的关系,作者结合语言实例阐明了与性别相关的交际模式对家庭互动的影响和启发,以及这一见解对揭示家庭语言中的意识形态和话语研究的理论方法的阐释作用;第二十六章探讨了儿童和青年群体中同辈间交际中的语言和社会性别表现的不同研究范式;第二十七章作者讨论了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对语言变化的重要作用,及其对语言、社会性别和其他方面研究的影响。 《手册》第七部分题为“介入和应用”,共五章。其中第二十八章主要探讨了语言濒危和复苏;第二十九章作者将研究领域移到了虚拟世界——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际(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or CMC),探讨了语篇CMC、多模态CMC和移动CMC中的社会性别行为和表征;第三十章探讨了文学中男女不同的语言风格、语言性别在文学中的运用和翻译人员和翻译理论家在文学文本的翻译时对社会性别的处理;第三十一章主要讨论了大众文化中的语言和社会性别,如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中社会性别的建构,指出人们对语言和社会性别的观点和态度的形成受大众文化的强烈影响;第三十二章作者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对不同媒介对性别的报道趋势,发现大众对性别界限和语言特点的表征依然沿袭传统。 3 简评 总的来说,本书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和广博性。《手册》的意义也正体现在这三大特点上。 《手册》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这也增强了其权威性。本书各章作者都是该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其中很多人更是所在领域的著名学者,如唐·库里克(Don Kulick)、黛博拉·卡梅伦(Deborah Cameron)、苏·威尔金森(Sue Wilkinson)、苏三·U·菲利普斯(Susan U. Philips)等。这些学者都在各自领域有着深入研究,著述、论文丰富,在本领域内影响深远。因而,《手册》反映了语言、社会性别和性别气质的研究近况,也反映了该领域目前的最高水平,有着很强的权威性。 《手册》特点之二就是其反映了语言和社会性别研究领域、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广博性。《手册》第一版并未把性别气质(sexuality)这一概念加进来。在第二版中编者特意将其引入,强调了其不断增长的重要性,以及社会性别和性别气质之间的紧密联系。本书所收集文章的理论和方法也具有广博性,吸取了社会语言学、社会语音学、人类学、语用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另外,《手册》也强调了语言和社会性别研究的全球化的重要性,因此本版本另辟板块介绍了非英语国家或地区在本领域的研究状况。可以说,语料更加丰富、研究内容也更具多样性。为语言、社会性别和性别气质研究提供了跨语言、跨文化的实证结果。 但是,《手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作为本书标题中一个重要概念的性别气质(sexuality)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即使有的章节涵盖了这一内容,但也只是有所提及,并未作深入讨论。所以,这一重要概念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其次,本书中的语料大多来自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介或机构性话语,缺乏日常话语的真实性等特点,缺少这一话题历时性的研究。 但总体而言,《手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综合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研究概览。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了解语言、社会性别和性别气质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 娄春明(1990-),男,皖合肥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文章来源:《语言研究》 网址: http://www.yyyjzzs.cn/qikandaodu/2020/1119/571.html



上一篇:地方本科院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从黑白交响到天地氤氲 ——我的绘画追求历程

语言研究投稿 | 语言研究编辑部| 语言研究版面费 | 语言研究论文发表 | 语言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语言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